电源——
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支撑非化石能源高效开发利用
从成都向东驱车约两小时,记者来到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占地面积相当于30多个足球场的成都东1000千伏变电站建设正忙。这里,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交流工程——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电网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四川段放线现场。卢忠东 摄
“川西地区电量富余,川东中部地区供应紧张,我们既要打‘保供战’又要打‘消纳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衣立东介绍,川西地区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现有外送通道已满载运行,亟须新增通道。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提高省内“西电东送”能力,既满足川西地区清洁能源高效送出需求,也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供电保障能力。
往东千余公里,跨越长江、“北电南送”的扬州—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同样施工火热,这是国内首个交流改直流工程。目前,江苏99%的风电和67%的光伏发电分布在苏北地区,富余电力需通过跨江通道送至苏南地区消纳。
“受生态保护、成本等因素限制,长江江苏段很难再新建其他跨江输电通道。扬镇直流工程相当于把‘小石桥’改造成‘大跨桥’,投运后将增加120万千瓦输送容量,约占镇江最大用电负荷的25%。”国网镇江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马生坤说。
新型电力系统中,水、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成为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然而,从全国看,这些清洁能源的资源和需求一直存在逆向分布问题,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风光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三北”地区,而用电负荷主要位于东中部和南方地区。
与煤炭方便远距离运输不同,水、风、光等资源只能就近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网送到负荷中心。这样一来,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联网”、省内主网架“补网”,提升电力资源配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22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建成33项特高压工程。“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将持续完善特高压和各级电网网架,服务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支撑和促进大型电源基地集约化开发、远距离外送,力争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送电量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到50%以上。
风光等新能源“靠天吃饭”,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随着其大规模高比例接入,除了保障“送得出去”,还要着力解决弃风弃光问题、推动“消纳得了”。这就需要它们与煤电、气电等常规电源“打好配合”。比如,风电光伏出力高峰时,常规电源就需压低发电出力、为其让路,而这也意味着常规电源发电收入的减少。
那么,如何通过市场化方式激发常规电源调峰的积极性,合理补偿调峰电厂的成本?调峰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提供了解决方案。
“今天风光发电出力较大,需要1、2号机组执行深度调峰。”这天一早,国家电投协鑫滨海发电公司当班值长李钊接到国网江苏省电力调控中心发布的调峰需求。两小时后,1、2号机组的出力负荷从50万千瓦平稳降至30万千瓦。“之前我们通过江苏调峰辅助服务系统提前申报了两台机组的调峰能力。今天响应了40万千瓦的调峰需求,预计能获得100多万元补偿。”目前江苏已有109台燃煤发电机组完成了深度调峰能力改造,装机容量占全省30万千瓦以上统调燃煤发电装机容量的93.1%。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通过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全国共挖掘全系统调节能力超过9000万千瓦,年均促进清洁能源增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煤电企业由辅助服务获得的补偿收益约320亿元,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