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先文:“深化产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重庆教育装备展-聚展 - 展会网
首页 展会资讯 教育装备资讯 第61届高博会精选报告荟萃③ | 魏先文:“深化产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

第61届高博会精选报告荟萃③ | 魏先文:“深化产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

来源: 聚展网 2024-05-16 15:22:44 88 分类: 教育装备资讯

深化产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

——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上的报告

安徽工业大学校长 魏先文

(2024年4月15日)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内容:

  1. "产教融合"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同轨同向,和谐共生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服务社会不再只是高校的职能,已成为大学的本体使命和根本方向。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服务使命主要体现为服务产业,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是履行服务使命的根本方式。因此,今天的产教融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具有新的时代地位和价值,既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途径,也是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机制。

从现实逻辑看,教育是科技与人才的"强磁场",人才是科技与教育的"发动机",科技是教育与人才的"反应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联结点和交汇处,在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之间中发挥重要的联动作用等。产教融合催生了高校发展的新生态,是衔接高校和产业双向奔赴的纽带。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和教育深度合作,整合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研发产业的先导技术,协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共同培育产业需要的人才等,产教融合以"全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主要内涵成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制度设计、协同平台和重要路径。

  1. "产教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改革实践

下面,我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分享"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路径、方案和体会。

  • (一) "靶向"调整专业结构、校企合作建专业,在优化专业结构和强化专业内涵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目前,学校共有招生专业63个,战略新兴产业占比70%以上。2025年招生专业将控制在60个,服务十大新兴产业专业比例不低于81.33%。停招撤销21个本科专业,升级改造13个新工科专业,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的汽车专业群。学校建立了校企共建专业、课程的机制,以及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制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在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中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二) 构建"五四三"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培养大协同,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学校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树立人才培养大协同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构建"五融合四协同三保障"人才培养体系(以下简称"五四三"培养体系,见下图),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大协同。

"五四三"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强化了"五育"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双创"教育"五融合",推进人才培养跨界交叉融通;深化了产教科教、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国内国外"四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协同联动及创新;聚力了"人力、教学、制度"三大资源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三保障"。在这个实践过程,既促进了人才培养要素、环节的协同,也促进了人才培养多主体、多时空、多资源的协同,更加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有效合作,进而实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1. 创建三大学院,培养新质人才,在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学校针对地方新产业、新技术发展需求,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深化校政、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创建三大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要素和产业要素双向流通与融合,以培养新产业需要的新质人才为中心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从校内走向校外。第一个是与马鞍山市政府合作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该学院实行"实体化运营",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企业服务"为一体,形成了"四共"(共制培养方案、共施培养过程、共建实践基地、共评培养质量)"四真"(真实任务、真实流程、真实场景、真实考核)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第二个是工程师学院。这个学院也是与马鞍山市共建,从改革学生评价、社会用人评价着手,把职称评审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人才,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无论本科、硕士、博士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申请职称评审,让学生毕业即拥有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缩短了毕业生应用期,加强了产教融合跟实际业务更多结合,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新范式;第三个是与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采取"2+1+1"的模式培养本科人才,并开展本硕博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探索,推进产教融合走向产教科教协同。

  1. 加强有组织科研、激发创新潜能,在创新科研组织、改革科研评价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学校现有33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6个实体研究院,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和低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47所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校办企业正式挂牌上市,在安徽省省属高校中为首例;学校入选安徽省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积极探索科研评价改革,鼓励教职工自主创业办企业,落实成果转移转化的奖励,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改革实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学生群体性的素质提升,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五年,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三大能力得到了较高的提升,国家(国际)级奖项、省部级奖,A类赛事奖、挑战杯奖都是成绩斐然。二是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和课程水平有效提升。这五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居安徽省属高校第4。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居安徽省属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49位。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46门课程上线国家高教智慧平台。三是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新增国家级人才5人,特聘院士1人,国家级名师1名,2名辅导员荣获全国最美辅导员,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四是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明显增强。学校的专业与产业、企业、行业之间的匹配度超过75%。

  1.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融合的战略思考

(一) 整体构建高校自身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新场域。着力推进三个方面改革:一是推进学科治理体系改革。以学科建设为平台整合科研资源、集聚高端人才,汇集创新合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创新知识生产,用新成果反哺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推进教育教学"实践化"的改革。以专业、课程、教材、方案、基地等元素为突破口和有效抓手,推进教育教学内容的实践化,以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践化。三是推进教育评价"成效化"改革。按照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成效导向,构建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求相耦合的评价体系,实施综合性、全面性的客观评价。

(二) 统筹推进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强化行业领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整合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建立统筹推进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任务为导向打造跨领域、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科技攻关人才队伍,形成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

(三) 增强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度。一方面增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适配性,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把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各环节,落实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最佳配置,另一方面增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贡献度。高校应尽快建立创新资源流向产业、企业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Baidu

参考资料: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博会

HEEC

举办地区:重庆

展会日期:2024年11月15日-2024年11月17日

开闭馆时间:09:00-18:00

举办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悦来大道66号

展览面积:120000

观众数量:100000

举办周期:1年2届

主办单位:励展集团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展位咨询
门票预订
展商名录
展位咨询
  • icon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683357
    观众咨询:0571-88611413
  • icon 客服
  • icon 我的
  • icon 门票
  • 展位
    合作
Baidu
map